Tsaipaw's blog 蔡式淵部落格

Thursday, June 15, 2006

戴上這付眼鏡 打開自閉世界—自閉症兒童的行為治療




文:王震武蔡式淵{Keywords: 自閉症, 行為改變技術, 特教, 行為分析, 施金納, 史基納, 斯金納Skinner, 行為矯正, 強化, 心理學}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引言

本 文所談的,是兒童行為治療史上最重要的一個個案。在本個案發表之前,一般的看法是:沒有人能幫助問題如此嚴重的(自閉症)兒童。六十年代初 期,吳爾在美國西部心理學會發表這份報告,詳細說明他和同事如何使這位自閉兒童戴上眼鏡,停止亂發脾氣,乖乖吃飯及學習講話。與會人士聽完後,全體起立 向他鼓掌致敬。此後各地紛紛有人模仿他們的方法治療兒童行為。台大醫院兒童心理衛生中心楊思根先生是其中之一。
吳爾夫等人的治療方法及 理論基礎,主要係 來自施金納 (B. F. Skinner) 及其門生的動物學習實驗。在吳爾夫從事這項工作時,已有一些人開始使用相同的理論幫助成人及兒童 (Ayllon and Michael,1959; Bear,1962; Bijou, 1963; Ferster, 1961; Issacs, Thomas and Goldiamond, 1960; Lindsley, 1962; Williams, 1959; Zimmerman and Zimmerman, 1962),其中以 Ferster 的研究對吳爾夫的影響最深。據吳爾夫當時的上司 Bijou 說: 「假如我不是曾數次參觀 Ferster 的研究,我們根本不 敢想要治療問題如此嚴重的兒童。」 雖然行為矯正法在本個案之前已有先例,但若以治療的內容及影響的深遠而論,吳爾夫等人的這篇報告顯然可算是兒童行為治療 的開山鼻祖之作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弟 奇是個中等人家 的 小孩,他可能長得很清秀、討人喜歡,你可以想像他有一雙大大的眼睛,長得不高不矮、不胖不瘦。這一切都留給你去想像,隨你愛怎麼想都可以,因為這些吳爾夫 都沒在他的原始報告中說明,我們都不知道。我們知道的只是,弟奇那年三歲半,家裡有兩個姊姊、一個妹妹,姊妹三人都是正常的。

我們特別提到他的姊妹是正常的,當然就蘊含著「弟奇可能是不正常的」。

其 實,在八足月之前,弟奇也一直是正常的,說不定可以稱之為「健康活潑」。然而,一切不幸的怪異病變開始出現。起先,他的雙眼出現白內障---一種眼球水晶 體上的病變,水晶體逐漸由透明變得混濁,像矇上一層白色的霧氣,使視覺變模糊,終至於失明。接著,弟奇的性情也跟著改變,不知道什麼緣故,他變得極為暴 烈,發起脾氣來,還會併發各種自我毀傷的行為,諸如:用頭撞地板、牆壁,打自己耳光,拉頭髮、抓臉,總要弄得鼻青眼腫、血跡斑斑或者精疲力盡才會停下來。 他還有睡眠方面的問題,晚上時常不能安睡,睡不著的時候就要父母待在床邊陪他,否則便發脾氣。鎮靜劑、麻醉劑、抑制劑一概無效。

兩歲的時 候,弟奇開始接受一系列的眼科手術。我們無法盡知手術的詳細過程,只知道,到最後,他那翳霧不清的水晶體被割除了。這就好像把一個照相機的鏡片拿掉一樣, 弟奇的雙眼變成兩個沒有鏡頭的照相機,光線射到底片上,由於失去了鏡片的聚光作用,變成一片散光,沖洗出來的「照片」當然也是白茫茫一片。這樣的底片必然 是一無用處。換句話說,弟奇的網膜—他的底片—隨著水晶體的割除,也失去效用。這個情況如果繼續下去,弟奇的網膜神經將因投閒置散而慢慢退化,使他成為無 法矯正的瞎子。

為了這個緣故,當然也為了看得清楚總比一片朦朧好,醫生為弟奇配了一副眼鏡,用人工的鏡片來代替水晶體的聚光作用。不幸的是,弟奇似乎難以忍受戴眼鏡的滋味。一年多了,他的父母總是無法使他戴上眼鏡。

在 這段時間內,弟奇的父母遍訪名醫,讓他接受各種診治,卻了無起色,他依然脾氣暴烈、不戴眼鏡,並有睡眠方面的困難。甚至在診斷上,各處醫生的看法也都極不 一致,診斷的病名五花八門,包括:心智遲鈍、擴散性局部腦傷、精神病、及生化方面的病變。有些醫生建議,將弟奇送進收容心智遲鈍者的機構去。

最後,弟奇被送進一家兒童精神病院。這時他已三歲,被診斷為「幼年精神分裂症」。

經 過了三個月的住院治療後,院方說,弟奇的精神分裂症狀已獲改善,但仍然拒戴眼鏡。這個情況一直持續下去,幾個月後,眼科醫生宣稱,弟奇若不能在六個月內戴 上眼鏡,將永久失明。於是院方開始為弟奇的戴眼鏡問題著急。為了訓練弟奇戴眼鏡,醫院特別聘請吳爾夫、李斯利、及米斯三人為顧問。三個人都是新興的「行為 矯正」的專家,他們有一些動物方面的經驗,懂得如何訓練鴿子或老鼠做一些只有人才感興趣的事,諸如按一個按鍵,辨別兩個圖案等。在處理人的問題方面,他們 慣常根據所謂的「學習原理」試著去改變常人不喜歡的「偏差行為」。在這一行裏,他們算是小有名氣的。

於是,弟奇的運氣來了。在吳爾夫等人的指導下,醫護人員和弟奇父母開始在病房及家裡試著矯正他的種種行為,包括減少他生氣時的暴烈反應、使他能夠在晚上安睡、培養正常的飲食習慣,願意與人交談並建立良好的關係等等。

暴烈的脾氣

根 據一些心理學家的看法,一種不好的行為習慣之所以會產生、強化、並維持下去,只是因為這個行為能夠帶來好的後果,譬如說,引起別人的注意,叫媽媽心疼等 等。或者是因為這樣做可以避免一些令人討厭的事情發生,諸如,爸爸的打罵、糖果被姊姊搶走等。這是學習原理的一部份,根據學習原理,如果要去除別人的某些 行為,只要改變這些行為的後果就可以了。譬如說,使他不再能引起別人的注意、叫媽媽假裝一點也不心疼、讓爸爸繼續打罵等等。這是學習原理中的所謂「消除歷 程」。

理論上,要使弟奇在生氣時不再那麼自我毀傷,只要採用「消除」的方式就可以了。換句話說,當他發脾氣時,只要大家都不理他,可能他 就漸漸「沒脾氣了」。但 是吳爾夫等人不這麼想。他們認為,在目前的治療環境中,這些未受行為矯正訓練的人員,無法有效的執行消除歷程,因此,對於弟奇脾氣的矯正,必須同時以消除 和懲罰兩種方式來進行。方法是:每當弟奇脾氣暴發的時候,就立刻將他送進房間裡關起來,直到不再打鬧為止。理論上,這個方法不但可以消除或抑制弟奇的暴烈 反應,而且可以增強他的非暴烈行為,因為只要他一安靜下來,門就打開,因此對弟奇來說,從暴烈發作的情況下安靜下來,可以導致好的結果:門打開了,他又可 以和護士或爸爸媽媽在一起了。而這些好的後果,根據某些學習理論,將維持或強化先前的安靜行為。

這個方法顯然有奇效,經過六個月的矯正訓練,至少在脾氣方面,弟奇又變成了一個乖小孩。他的脾氣在一個漸進的過程中慢慢改變,發脾氣的次數減少了,先是代之以自打耳光、哀號、哭泣,到最後連這類輕微的脾氣也減少了,弟奇變了一個人,變成一個討人喜歡的小孩。

圖 一 本文所述治療法抑制了弟奇發脾氣的次數(上圖),撞頭、拉髮、抓臉等自毀行為的次數(中圖),及不肯睡覺的次數(下圖)。這治療法主要是當弟奇發脾氣哭鬧 時,就採用「消除法」及輕微的處罰(將他關在房內,等脾氣停止後立刻開門)。請注意本圖的縱軸是累積次數,所以曲線向上彎表示行為出現頻率增加,曲線保持 原有角度表示頻率不變,曲線成水平表示頻率為零。

你可從圖一的上圖及中圖看到這個神奇變化。當然,圖一的上圖看起來並不真像「進展神速」 的樣子。這是一張弟奇被關起來的累積次數圖,由這張圖看來,弟奇的 發脾氣次數要到第五、六個月才不再直線上昇,好像前四個月總有一些問題存在,使治療效果看起來並不特別樂觀,讓人懷疑這種矯正訓練是否有點力不從心。

當 然實際狀況不會真的這麼糟,否則弟奇的故事就不會這麼有名了。根據吳爾夫等人的說法,這條曲線之所以看起來這麼彆腳,是有一些理由的。譬如說,早先,由於 弟奇發脾氣的次數實在太多了,因此,只能在情況嚴重時才關起來,例如又抓頭髮又撞頭時才關起來,如果光是抓頭髮就不關了,否則弟奇將整天被關著,什麼治療 矯正都免了。到了後來,弟奇的脾氣發作慢慢改善了,被關的次數卻未見減少,這時訓練方式也趨於嚴格了,發點小脾氣如痛哭、哀號都得關起來。因此,雖然弟奇 的脾氣真的變了,還是常被關,光就被關的次數來說,他真的沒進步。

另外一個使圖一的上圖看起來不對勁的理由是,這個圖只能表示發脾氣被關 的次數,不能表現每次發作的嚴重程度。實際上,弟奇發脾氣的次數即使並未大量減少, 至少每次發作的暴烈程度是頗有改善的,嚴重的發作減少了,代之而起的是較輕微的發作,長時間的發作少了,變為短時間的發作,這些變化都是圖一的上圖看不出 來的。

為了表示這效果不是唬人的,吳爾夫等人又將弟奇的撞頭、拉髮、抓臉等嚴重脾氣發作紀錄列於圖一的中圖,這個圖是弟奇嚴重發作的累積 次數圖,你可以看出,這 張圖顯然和圖一的上圖大不相同,它不再有直線上昇的現象。事實上,大約在第二個月中旬之後,曲線就幾乎不再上升了。換句話說,只經過二個半月的矯正訓練, 弟奇就不能算是脾氣暴烈的小孩了。

當然,這只是醫院的訓練記錄。一定有人會想到,弟奇在醫院中變溫馴了,回到家裡是否也一樣的溫順呢?這 個想法當然不無道理,一個人在不同的環境裡有不同的 表現恐怕是很正常的事,一個學校裡的乖孩子,回到家裡可能變成小霸王,這類是你我身邊也經常發生。吳爾夫等人不是笨瓜,當然也會考慮到這一層,因此,這種 矯正訓練是在醫院和家中同時進行的,換句話說,不管到哪裡,矯正訓練總是儘可能地不中斷。

從第三個月起,弟奇開始偶而回家做短暫的停留, 矯正訓練也就跟著延伸到家裡。當然,家中的訓練是在醫生的指導下,由父母來執行的。根據吳爾夫等人的說法, 家中的訓練記錄和我們看到的圖一上、中兩圖大抵相似。換句話說,這類暴烈的小孩,他已經學會了某些東西,消除了某些不良習慣,他的進步顯然不是醫院的特殊 環境所造成的假象,一種持久的改變在弟奇的身上發生了。

睡眠問題


同樣的改變也發生在弟奇的睡眠問題上。

弟 奇通常每晚在固定的時間洗澡,洗完澡後睡一會兒,讓他自個兒睡。這時房門是開著。當然,如果弟奇就此睡著,什麼問題也就沒有了。糟糕的是,他通常不會一上 床就睡著,大半的時候,他會起床,還可能會吵鬧。對於這個問題,吳爾夫等人的做法是,如果弟奇起床了,就叫他躺下,當然,弟奇絕對沒那麼好說話,否則吳爾 夫就沒事幹了。這下好了,弟奇果然不肯躺下去,這時,護士就把房間門關了起來。意思是說,你自己瞧著辦好了,這一關,後果有二:其一是,弟奇真的被嚇到 了,他知道這樣玩下去絕無好處,於是他乖乖的躺了下去,不吵不鬧。如果情況真是這樣子,那麼過一會兒房門便會再打開。可是,如果弟奇不吃這一套呢?第二個 可能的後果是,他在房間裡大發脾氣,撞頭、抓臉、拉髮、哀號、哭泣,從頭到尾又表演了一遍。這時護士的對策是,你什麼時候安靜下來,我就什麼時候開門,不 安靜下來就免談。

這種矯正訓練的方式確有奇效。開始矯正訓練的頭五個晚上,弟奇每晚要被關上好幾次,每次所發的脾氣皆很暴烈,一個晚上一連發作數次,發作時間加起來總要超過一個小時。可是到了第六個晚上,情況確有很大的改變。

那天晚上,到了睡眠時間,護士將弟奇抱上床,道了一聲「晚安」,便離開了,弟奇躺在床上,竟然很快地就睡著了。從此以後,醫護人員就絕少在為弟奇的睡眠問題傷腦筋了(你可以從圖一的下圖看到這個神奇的變化)。

當然,就像脾氣的矯正一般,弟奇的睡眠訓練成果也必須帶回家中,不能說,換個床就老毛病復發,那就別想出院了。

不 過,將訓練好的睡眠習慣帶回家的做法和脾氣訓練可大不相同。事實上脾氣訓練是在醫院和家裡同時進行的,而睡眠訓練就不能這樣做了,因為弟奇開始回家過夜 的時候已經是矯正的末期了,而這時醫院中的睡眠訓練早就完成了,因此,將已矯正過的良好睡眠習慣帶回家中,需要另一套移花接木的手法,將醫院病床上的花朵 移植到家裡的床上來。

移植的程序是這樣的:先是在進行矯正一個多月後,弟奇的父母開始每星期有兩個晚上到醫院裡來,並於睡覺時抱弟奇上 床。到了第二個月底,弟奇開始偶爾由護士 帶回家做短時間的逗留,但不過夜。然而,回家的時間是經過選擇的,在訓練將滿三個月的時候,弟奇回家的時間都選在晚上,回到家裡玩了一會兒,便和姊姊妹妹 一起做些睡前的準備(可能是洗澡、換睡衣之類的事),做完了睡前的準備,即由醫生帶回醫院睡覺。由於這方面的訓練進展神速。沒幾天(約在第三個月初),弟 奇就已經可以試著在家過夜了。第一次在家過夜情況極為順利。洗過澡後,弟奇的母親想進去看看,護士趕忙阻止她,十五分鐘後,已經可以聽到他勻細的鼾聲了。

此後三個月,弟奇在家過的次數越來越多,直到他完全出院為止。在此期間,護士每個禮拜一次到弟奇家裡探望弟奇和他的父母。

圖 一下圖曲 線上的a點是弟奇在醫院中,第一次由父親抱上床,b點是第一次由母親抱上床,由b到e點之間幾十天的時間,每個禮拜有一兩天弟奇由父母抱上床, c和d點的兩次關門記錄,都是由父母執行的。e點為首次在家過夜。e點後的四次關門記錄都是在家裡發生的。這幾次,都可能和弟奇的拉肚子有關。

弟奇戴眼鏡

現在,我們可以來看看,吳爾夫怎麼訓練弟奇戴眼鏡了。他們使用施金納的「塑造新行為」的原理 (Skinner,1953), 由一位護士負責訓練,每天訓練兩三次,每次約二十分鐘,就在弟奇的病房裡進行。

根 據塑造新行為的原理,吳爾夫認為必須先建立一個如響斯應的「制約強化物」,以便及時強化好的行為。而所謂「制約強化物」,以日常用語來說,就是一個「信 號」,這個信號可以先期通知弟奇:「獎勵品就要來了」這種信號通常是一個聲音,他在弟奇做出好行為時,立刻就發出,使行為和獎勵之間的關係非常明確,那一 個行為受獎勵,也就變得非常清楚了。

開始的時候當然要先訓練弟奇認識這個信號。訓練者拿出一個會發聲音的玩具,先按一下發聲的按鈕,然後 給弟奇一小片水果或糖果,很快地,弟奇學會了,只要同 樣的聲音一出現,他就從一個碗裡拿取水果或糖果。這個聲音變成了「辨別刺激」,今後只要弟奇做出了一個「對的」行為,如拿起眼鏡,同樣的聲音就出現,通知 弟奇:「獎勵來了。」

然而,事情好像更為複雜。在醫生剛為弟奇配好眼鏡的時候,弟奇至少先讓醫生為他戴上幾秒鐘,旋即自行脫下,再也不肯 戴了。顯然,帶眼鏡本身不但不令弟奇高興,反而叫他不舒服,因為(1)戴上眼鏡以後,視覺神經會受到完全不同的刺激。(2)眼球的肌肉隨著光線的射入,必 須費力地調整張力。(3)弟奇可能有過被強迫戴上眼鏡的不愉快經驗。這些因素加起來,造成固定的嫌惡效果,使整個強化安排變得更為複雜。

吳爾夫等人決定,不要一開始就要求弟奇戴醫生配的眼鏡。先只讓他帶沒有鏡片的鏡架,然後訓練他戴平光眼鏡,最後在訓練他戴真正的眼鏡。

在第一階段裏,訓練者在弟奇的房間裡四處擺滿了沒有鏡片的眼鏡架,獎勵弟奇把眼鏡架撿起來。只要弟奇伸手拿,「聲音信號」(制約強化物)就出現,隨著弟奇就有東西可吃,以資獎勵。用這種方式逐步訓練他把眼鏡拿在手裏、帶著走、拿到更接近眼睛的地方,終至於把它戴上。

然 而,這個訓練過程並不順利。由於負責訓練的護士缺乏經驗,而水果和糖果也不是十分有效的強化物,因此,訓練者總是無法讓弟奇將眼鏡戴好。他不是把眼鏡套在 耳朵下方,就是掛反了或掛歪了,總是無法使鏡架放在適當的位置上。更糟的是,只要有人碰到他的頭,弟奇就大哭大鬧,使得護士無法用手幫他把眼鏡扶正。
兩個星期後,吳爾夫決定,停止使用糖果和水果,改以早餐的食物作為強化物,就在早餐時加以訓練。再過兩個禮拜,連訓練用的眼鏡架也改了,新的鏡價有一對較大的耳鉤,同時在兩個耳架中間加上一根能滾動的橫桿,使弟奇能像戴帽子似地將眼鏡套在適當的位置上。

如此這般,前後訓練了五個星期,弟奇還是無法把眼鏡戴正。於是吳爾夫等人只好親自出馬,花了一整天的時間進行訓練。鏡架再加改進,兩耳鉤之間再加一橫桿,這下更像頂帽子了,戴上去四平八穩,再也不會滑動。

然而,這天的早餐訓練,並沒有什麼了不起的進展,中餐也用來訓練了,依然沒有效果。到了下午兩點鐘,訓練再度開始。吳爾夫等人決定,放棄原來的訓練步驟,直接使用有鏡片的真正眼鏡進行訓練。

到 了這個時候,弟奇經過大半天的訓練,沒有吃到多少東西,大概肚子真餓了,他對吳爾夫等人帶來的冰淇淋顯示出強烈的興趣,訓練者立刻就感覺到,這次的強化物 似乎特別有效。弟奇的手一直沒有離開眼鏡,每隔一陣子,就把眼鏡戴上----雖然戴的位置並不正確。幸好,只要弟奇不斷的戴上眼鏡,訓練者就可以選擇其中 較正確的加以強化。

所謂較「正確」的戴法,有兩個標準,第一,耳架必須架在耳朵上,第二,眼睛必須能透過鏡片向前看。三十分鐘後,弟奇已 經能把鏡架好好地安在耳朵上了,兩鏡框中的鼻墊也能至於鼻樑上。弟奇開始能透過鏡片看見訓練者手上的戒指及發出聲音的玩具。訓練者獎勵弟奇視線集中在訓練 者手上,藉此訓練弟奇透過鏡片看外物。

這一天的訓練終於產生了戲劇性的效果,從此,弟奇進展神速,過沒多久,他已經能在每天的訓練時間裏,從頭到尾都戴著眼鏡了。

等到弟奇肯戴上眼鏡後,就可以改用食物以外的各種強化物了,例如,醫護人員可能用這樣的方法強化弟奇戴眼鏡的行為:她對弟奇說:「把眼鏡戴上,我們散步去。」通常,弟奇必須戴眼鏡才會獲准去吃飯、吃點心、散步、搭車逛逛、草地玩耍。如果他把眼鏡拿掉,這些活動立刻停止。

圖 二 本 文所述治療法使弟奇帶上了眼鏡(上圖),並使他停止扔眼鏡(下圖)。訓練弟奇戴眼鏡的方法,主要是用食物一步步獎勵他做出正確的行為。抑制弟奇扔眼鏡的 新法,主要是「消除法」及輕微的處罰(一扔眼鏡,立刻將他關在房間十分鐘)。請注意本圖縱軸是累積次數或時數,所以曲線向上彎表示行為出現的頻率在上升, 曲線趨於水平表示頻率在下降。若頻率不變,則曲線會維持原來的角度。

吳爾夫等人也將弟奇的戴眼鏡訓練過程製成圖表,這些記錄示於圖二圖 二上圖弟奇帶眼鏡時間的累積記錄,縱軸是戴眼鏡的時間,橫軸則是訓練次數。由圖二的上圖可以看出,最先的五個禮拜,弟奇完全不戴眼鏡,接著開始每天戴兩個 小時,依段時間後,每天戴的時間迅速增加(累積曲線向上彎)。最後每天戴十二小時左右,出院前,他總共已戴了六百多個小時了。

扔眼鏡

圖 二的下圖, 描述弟奇開始戴眼鏡後才引起的新問題:扔眼鏡。註明a的地方,是弟奇開始戴眼鏡的時候。兩星期後,弟奇第一次扔眼鏡,在一個禮拜後,他每天大約 扔兩次。雖然扔眼鏡本身不是十分嚴重的問題行為,但是眼鏡很貴,而且,如果弟奇出院後繼續保持扔眼鏡的行為,很可能會因他父母處理不當,反致扔眼鏡的頻數 增加,則好不容易訓練起來的戴眼鏡行為,就難以維持了,因此,吳爾夫等人決定以「懲罰」抑制扔眼鏡。圖二下圖裏,b點表示開始懲罰訓練的時間,此後,弟奇 一扔眼鏡,就被關進房間裏(如果他開始哭鬧,就得等他停止哭鬧才放他出來),圖二下圖縱軸是累積扔眼鏡的次數,圖上曲線顯示,開始懲罰訓練後,很快地(五 天內),弟奇就停止扔眼鏡,曲線變成水平。到了c點,懲罰訓練停止,弟奇不再因扔眼鏡而被關起來,於是扔眼鏡頻率迅速回升。從d點起,懲罰再度開始,六天 後,弟奇停止扔眼鏡,此後也很少再扔。

說話


弟奇戴眼鏡後,吳爾夫等人又設計了一套語言訓練法,這套方法同時還可有助於維持戴眼鏡的行為。

弟奇幾乎可以算是不會講話的。他的話別人聽不懂,他既不會回答父親的問話,也不會按他父親的話作任何動作。然而,弟奇不是完全沒有語言行為的。他會哼幾首相當複雜的歌,偶而也能清楚地模仿他人的簡單語言,就是不肯應別人的要求而模仿。

這個訓練仍以食物為強化物,在特定的時間由醫護人員加以訓練。起初使用的強化物為糖果和水果,其後因為效果不佳,改在吃飯時間以早餐及午餐為強化物加以訓練,自此,才開始有了快速的進展。

吳 爾夫所用的訓練方法是,訓練者拿五張圖片給弟奇看,一次一張,同時用手指著圖片說:「貓」,或說:「說「貓」」等等,直到弟奇加以模仿,然後立刻說: 「好」、「很好」、或「對」,同時給他一些食物。如此訓練數天後,漸漸地,訓練者不再先說出來,只用手去指,讓弟奇自己說出來。三星期內,弟奇學會十張圖 片的名稱。於是,開始以其他圖畫書,家庭用具及日常用品等為教材。最後,訓練他說一些和眼前看不見的東西有關的語句,如「你今晚要去那裡?」「你在外面玩 什麼?」等等。

初步的訓練必須借重食物為強化物,但過一段時間後,一些比較弱的強化物,如成人的注意、讚美,也能用來維持及擴張原先學會 的行為。另一方面,弟奇的父母也 接受醫護人員的訓練,用相同的方法,在家裡訓練弟奇(雖然,開始的時候,弟奇的父母不太願意這樣做)。在家庭及醫院雙管齊下的訓練下,弟奇學會了使用正確 的代名詞,也會自動用語言要求東西,還會說簡單的評語。不過,弟奇雖然進展很快,他的語言能力和正常的兒童相比,仍差了一大截。

弟奇進展神速的原因,有一大半顯然必須歸功於他原來就已有模仿別人發聲的能力。吳爾夫等人的研究顯示,如果一個待矯正的兒童,完全不會模仿,就必須先花很長的時間,用「塑造新行為」的方法訓練他模仿,然後才能進行弟奇所接受的那種訓練。

吃東西


弟奇和其他兒童一起吃飯時,簡直像個暴君。他不使用餐具,隨手從別人的盤中奪取食物,並且常把食物灑得滿地都是。

訓 練者採取的對策是: (1)每當弟奇用手吃飯,就把弟奇的盤子移開數分鐘, (2)如果他搶別人的食物或者扔食物時,先加以警告,警告不聽就把他帶出去,不 讓他繼續吃飯。 有一次,一餐中弟奇的盤子被移開數次,訓練者告訴他要用湯匙,此後,弟奇就開始用餐具了,在整個訓練過程中,訓練者前後只警告及處罰了幾 次,就完全解決了弟奇搶食物和扔食物的問題了。

吳爾夫等認為,上述方法奏效的原因之一是,過去每次弟奇被關進自己的房間前,總是聽到一些警告,如「不可以」、「停」、「你再這樣的話,我就把你送回房間去」等,使得這些警告具有實質的威脅力,因此可以用來抑制行為的出現。這種訓練方法,對於正常兒童也很重要。

弟奇出院六個月後,他母親報告說,弟奇會自動地戴上眼鏡,不再大哭大鬧,睡前不吵,語言上也大有進步。他已經成為家庭中歡樂的新泉源---一個道地的小可愛。

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【註 1】: 本文取材自 Wolf, M., Risley, T. and Mees, H.  Application of operant conditioning procedures to the behavior problems of an autistic child.  Behavior Research and Therapy, 1964,  1, 305-312.  文內改寫與解釋之處頗多,然而所有重要細節都沒有遺漏。本文所用的文字不如原著之嚴格(從行為分析的觀點來看),為求文字流暢,這是不得已的措施。

【註 2】:吳爾夫從事這項工作時的上司 Sid Bijou 是一位極富聲望的兒童心理學家,他和台灣頗有點淵源。 台大心理系吳英璋曾以客座教授的身份在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和 Bijou 合作。 長庚大學臨床行為科學 研究所趙家琛教授則是 Bijou 晚年的學生。  Bijou 在八零年代末期曾來過台灣。

0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

<< Home